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齐亮:人口危机论,是伪科学

新少数派 2022-03-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齐亮说 Author 亮叔一



人口危机论,是伪科学 

文:齐亮  来源:公众号 齐亮说


一切“人口危机”论,都是伪科学。

不管是渲染“人太多”还是“人太少”的。

 

▍人太少了?

 

18世纪末,一些学者开始担忧当时人口增长的缓慢。他们看到的一些数据显示,人口已经在急剧下降了。

 

作家威廉·戈德温和神父威廉·帕莱都是当时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主张增加人口是一个好现象,因为它意味着快乐总量的增加。帕莱宣称:人口的衰减,是一个国家所遭受的最大不幸。

 

当时的英国领导人皮特也担心人口下降会导致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放缓。他提交了一个向有孩子的夫妇发放济贫款的法案。

 

这便是当今世界对生育孩子的家庭提供福利的政策前身。

 

为什么要让那些没有孩子或者孩子少的纳税人来补助那些孩子多的家庭呢?

 

皮特是这样解释的:“让我们对(子孙众多)这样一件光荣而正确的事情伸出援手吧……这会给一个家庭带来恩惠而不是诅咒;我们可以恰当的区分两种人,一种只是自己劳动挣得自己吃喝,另外一种人则是人丁兴旺,进而给国家带来富足,然后他们就可以要求国家帮助养活他们。”(-1)

 

皮特的观点在今天看当然是错误的。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伦理上。

 

首先,人口的多寡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交易创造财富而非劳动创造财富,经济并不是靠人多来驱动的。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比如瑞士,人口数量只有区区几百万;而人口大国如印度,则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如果人口数量决定经济发展,那工业革命就应该发生在大清。

 

其次,如果纳税人要为养育别人家的小孩付费,那这些钱就不能用来投资和消费,而这些投资和消费,也许可以激发伟大的创新,技术的革命,带来许多快乐和满足,但却作为看不见的机会成本被消耗了。

 

最后,自古以来,养育小孩就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哪有花自己的钱为陌生人养小孩的道理。

 

▍人太多了?

 

同样在18世纪末,另一些学者开始担忧当时人口增长的太快。

 

1798年,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他认为粮食的增产注定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未来的世界必将因为人太多而崩溃。


马尔萨斯和他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人太多”的人口危机论,取代了前一种“人太少“的危机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流行学说。深受无数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追捧,包括之前忧虑人口减少的首相皮特。

 

此后100年间,人口危机理论以及衍生出来的计划生育思想,传遍世界。诸多知识分子和政治家认为,只有计划生育,才能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未来。

 

当时的许多英国政治家都在琢磨如何才能减少人口。他们认为饥荒是一件好事,是减少人口的有效手段。于是掌权者对爱尔兰的马铃薯饥荒坐视不理,任由100万人饿死。

 

马尔萨斯理论的信奉者、印度总督罗伯特·祖布林在印度地区出现干旱时,专门叫停企图赈灾的私人行为,故意让大量灾民饿死。——总督并非一个内心黑暗的坏人,相反,他真诚的认为这是一种“残忍的善”,是减少人口的有效方式,是在拯救世界。

 

二十世纪初,从韦伯夫妇到作家萧伯纳、威尔斯,从希特勒到丘吉尔、罗斯福,都热心于干预公民的生育。30年代,美国30个州通过法律,对精神病、盲人、聋人等进行强制绝育;1932年-1934年,德国每个月对5000人进行绝育;希特勒上台后,对40万人进行绝育。

 

1948年到1968年,《饱受掠夺的地球》《生存之路》《下一个一百年》《人口爆炸》等书籍出版,和马尔萨斯理论一样,这些书也大肆渲染人口危机,鼓吹控制人口。无数人都成为这些理论的信奉者。

 

 

在印度,800万人接受了绝育手术。畅销书《人口爆炸》一书的作者保罗·埃尔利希甚至建议印度政府在供水中加入绝育药,以达到合乎理想的人口规模。他还建议设立“全球政权”,负责决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2)

 

——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自负与癫狂



他们满脑子的计划思,却丝毫意识不到,世界不是静态的,资源不是给定的,而是人类创造的。人类可以通过生产和交易源源不断的创造新的资源,而不是随着人口的增加把地球上的一切挥霍殆尽。

 

马尔萨斯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人们会随着生活的富裕生育越来越多的小孩,但真实的世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人们纷纷减少了生育。


原因很简单,妇女要工作,不可能整天在家带小孩;夫妻有了更多的娱乐和追求,而不是执著于生娃;生育作为一种投资,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质量而非数量,同样的资源,宁可让一两个孩子享受更好的生活和教育,也不愿意花费在五六个孩子身上让他们过粗糙贫穷的生活。

 

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人多力量大,生更多小孩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种地搬砖都可以通过人多获得更多收益,家里人多还不容易被欺负;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医疗条件差,很多小孩夭折,生更多小孩可以规避风险。而且,养老也要靠小孩。所以几十年前的农民家庭往往都有好几个小孩。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商业社会,生育的逻辑变了。结果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很多国家,生育率不断下降。

 

这是马尔萨斯们愚蠢的头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他们只能看到现实中的各种数据,却看不到未来。他们以为大众会如棋子一样遵循他们的算法去行动,却没有想到,他们的算法本身就是错的。

 

专家学者要何其狂妄,才会去计算二十年后的某个地区或全世界需要多少人?你能算出二十年后的东京需要多少头猪吗?你算不出来。因为你知道到时候各种相关因素都必定会发生变化。

 

猪尚且算不出,却热衷于算人。这就是知识分子的癫狂。用哈耶克的话来说,就是致命的自负。


 

▍人又太少了?

 

这些年来,很多国家和地区又开始流行“人太少”的人口危机论。

 

人们开始热衷于谈论“低生育率”、“老龄化社会”。有人预言日本将亡于年轻人太少,有人预言西方文明将因为生育率太低而灭亡,国将不国。



一番危言耸听之下,从西方诸国到日本、韩国、台湾,都积极的补贴生育、刺激生育、各种福利政策。

 

然并卵。人口增长了吗?答案是增长率继续下降。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大概率的趋势。比如正在读文章的你,最多愿意生育几个小孩呢?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允许你养几个小孩呢?还要不要打游戏,要不要外出旅行?要不要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要不要保留一点个人的自由空间?

 

时间是稀缺的,用在养育孩子上,就不能用在其他地方。今天,再爱小孩的人,也很少会生一帮小孩了。

 

哪怕是那些鼓吹“生娃是最好的投资”的经济学家,最多会生几个小孩呢?估计两三个就足够多了。——我不是说他们的观点没有道理,我是说,哪怕是他们,也会从边际上去考量去选择。



人口下降,生育率降低,真的是一个问题吗?是一场危机吗?


答案是不是。还是那句话,资源不是大自然赠与的,而是人创造的。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命运从来不取决于人数的多寡,而是取决于市场的自由度。在市场经济中,人少也能创造经济奇迹;在非市场经济中,人多也会沦为互相倾轧。


而且,根据供需规律。如果某个地方真的缺人,如果人们看到多生小孩带来的切实好处。就会去多生娃。这就像大家看到买房买币的人赚到钱,就会纷纷效仿一样。供需自然会达到平衡。


人们认为人太少所导致的很多问题,比如养老危机、西方文明的衰退、日本经济的停滞、移民反客为主的问题,本质上并不是人口问题。而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反市场观念的流行、经济干预与管制的盛行、白左文化的泛滥等等。


问题在别处,答案也在别处,这不是生娃能够解决的。

 

▍结语:以自由看待生育

 

自古以来,思考经济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从个人出发,推己及人,扎实的去逻辑演绎;另一种是从宏大的社会、世界这些大词出发,指点江山,热衷于安排他人的生活。

 

如果喜欢从宏大叙事出发去思考,很容易得出世界末日、环境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等预言。这些预言,往往根据已有的条件去计算未来,把人当成化学材料,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经济的不确定性,结果一次次沦为笑话。不管是当年鼓吹人口太多会导致世界毁灭的马尔萨斯理论,还是今天鼓吹人口太少会导致日本和西方国家衰退灭亡的观点。

 

这些算法何其荒谬,这些预言何其自负,这些专家何其狂悖,真诚相信这些伪科学的人们,又何其可悲。

 

归根到底,生育是每个家庭、每对父母自己的事情,想多生就多生,想少生就少生,想不生就不生。自己承担相应的成本和风险就好,也随时可以根据条件变化调整自己的决策。永远不需要这些自以为是的专家学者来指手画脚,危言耸听。他们那些热衷于干预别人生活的理论,哪怕是出于好心,也只是一次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糟。

一切“人口危机”论,都是伪科学。不管是渲染“人太多”还是“人太少”的。


注:

1-《天才的回声:经济学大师与他们塑造的世界》

2-马特·里德利《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延伸阅读

齐亮:精英的僭妄

讨论问题,先从定义概念开始

最坏的逻辑:双标

齐亮:世界上最不道德的事,就是挥舞道德大棍

警惕那些嘴上说“听从科学”的人

哈耶克将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迷人的知识分子之一

信言不美:哈耶克的启示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7大观点

坏知识的解毒剂

索维尔:知识分子与社会

一份知识分子群体的“解剖报告”

索维尔格言集,句句震撼

认知的两大陷阱:知识胶囊与有毒思想

何怀宏:那些让别人去承担后果的知识分子

托马斯·索维尔:对抗当代自大的解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